top of page

​蒙古包的奧秘

蒙古包-8 (2).jpg
230839.jpg

歷史起源

蒙古包屬於中亞草原文化特色,分布在中亞許多不同民族,但因發展不同,所以各民族展現風貌也不一樣,其緣起可以追溯至西周以前,迄今已超過三千多年歷史。根據史籍記載,蒙古包源自於北方民族進化有關,最初人類除了居住洞穴之外,也會挖地穴以為居,地表出小孔以進出,並為照明,上覆遮掩物以蔽風寒。北方民族生活習性之逐野獸/水草而居,隨著文明演進逐漸進化至適合居住又適合移動的蒙古包。

圖.png

蒙古包的組成

蒙古包可說是草原文化的一環,更是遊牧民族的居所。不可僅視之為帳篷,也非固定的建築物,因此功能類似房屋;但建築工法並非如固定的房舍。遊牧民族藉由蒙古包運作人,以及自然環境的關係。

5.png

其結構是由門、哈納(牆)、奧尼(椽子)、圓形天窗、柱子四部分組成。材料:門是木門,哈納是由細木桿編製成菱形網片,外圍是由氈子作的圓形圍壁,柳木椽子,還有皮繩和鬃繩。

3.png
2.png
7_edited.jpg

1. 先搭哈納

2.再與門固定

3. 再綁圓頂天窗與柱子

4. 將其倒立後至於蒙古包中心點,並將圓頂四處的繩子綁緊於哈納上

5. 利用圓頂所綁的四條繩子開始搭上柱子,並將柱子尾端繩套,套牢於哈納的頭部。

6. 依此動作逐漸將奧尼(椽子)插入圓頂的洞孔中形成屋頂

7. 再以帆布繩從門側繩孔環繞捆牢使奧尼與哈納(牆)靠緊

8. 以上形成蒙古包的架構

11_edited_edited.jpg

蒙古包的帳幕

蒙古包的帳幕可分為內中外帳等三層,內帳較輕薄,多為白砂織料; 中帳為較厚實的帆布; 外帳為防水質材漂亮蒙古傳統圖案之帆布,搭建時候要先有人至圓頂中央部位,以綁帳幕。

 

1. •首先披上內帳

55_edited_edited.jpg
78_edited.jpg

2. 內帳搭妥之後,再搭中帳。

3. 中帳為兩片式帆布,有缺口者為前半部之門口方位,可先對齊門口再予以拉平

4. 中帳之後半部須覆蓋前半部,前後兩片均應有繩孔以綁繩,藉以從上至下拉緊前後兩片中帳帆布,以阻隔雨水滲透進帳篷。

98.jpg
99.png

5. 外帳為一片式帆布,先將其缺口對蒙古包的門口

6. 再從蒙古包屋頂覆蓋而下

7. 環繞一圈之後,再纏繞三圈帆布繩即完成。

00_edited.jpg
09_edited.png

蒙古包的特色

蒙古包內擺設

蒙古包外型渾圓可愛常成為吸睛的焦點,內部木質圓頂、柱子、椽子與哈納呈現對稱美感,佐以燈光形成美麗的圖案。

000_edited.jpg

搭建蒙古包時,門口必定面南,藉由太陽東昇西下原理,使居民了解目前時辰,蒙古包的圓頂具有採光效果。蒙古包下緣帳幕可上捲,以引進新鮮空氣,並藉由熱空氣上升原理,使棚內熱氣上升由圓頂發散,也因如此,蒙古包內爐火特別易燃,但蒙古包內燃火在蒙古民族觀念屬相當審慎神聖的工作,必須相當小心。

蒙古包內生火要特別小心-2_edited.jpg

傳統蒙古包的擺設以圓頂與柱子以及火爐為中心,面對門之內部(北方)以及西方之半部空間為尊,若有神位與尊貴物品均置於北方西方則為長者就寢之處,若有生活起居器具或者食物,則置於靠門之南方空間;婦孺則住在東方或者靠門之處。

成吉思汗大雕像公園-6_edited.jpg
IMG_0086_edited.jpg

蒙古包的功能

由早期家庭生活起居之處,逐漸演變成社交集會場所,也成為商業化展示交易所。

DSC06088_edited.jpg

一起來看看蒙古包是怎麼搭起來的!!

bottom of page